作者:Adam Zamoyski
出版:博雅書屋
2010是蕭邦誕辰滿200年
蕭邦給我的感覺是抑鬱的,情緒化的,感傷的。跟巴哈完全相反,但他卻十分崇拜巴哈。巴哈給我的感覺是密密麻麻,一絲不茍。順帶一提,李斯特是炫耀的感覺,華麗又張揚。莫札特是宮廷式的富麗氣氛,舒伯特是聰穎而巧妙,貝多芬則是狂風大浪似的。
不知道為什麼每次讀蕭邦的傳記或奇聞軼事之類,我的焦點到後來都擺到李斯特身上去……這個人實在很搶眼,作風或音樂都是……他小蕭邦一歲,兩人個性相反,卻感情很好。雖然到後來蕭邦好像有點吃不消……
這本書《為了藝術為了愛,蕭邦》是一位波蘭裔的歷史作家寫的。從各種信件和文件中拼湊出蕭邦39年的人生(1810.3.1~1849.10.17)。讀了之後聽他的作品又更有感覺了……雖然還是一樣覺得這個人很虛幻,好像不是真人一樣。
裡面提到蕭邦很擅長即興演奏,可以連續彈上幾個小時。但是把作曲內容寫在五線譜上相當折磨他。忘記聽誰說了,音樂是抽象的,但樂譜是具體的,把抽象的東西具體的表現出來。作曲家必須兼具出色的理性和感性,才能做到這個轉換。
他教學時喜歡使用節拍器,確保正確的速度。「左手是你的指揮,拍子務必精準。」讓我也想要用節拍器控制一下自己= = 我常常彈琴都搞得像土石流
蕭邦試著跟管弦樂團合作,結果是失敗的。因為他的琴音太小聲,會被管弦樂團蓋過去。他的弱音彈得極美而富變化,強音卻不夠強,所以也不適合開大型演奏會。他曾經開過李斯特的玩笑,說「你天生就是要開演奏會的,因為你就算無法令觀眾痴迷,至少也有力氣把他們嚇呆。」
一方面他也討厭開大演奏會。除了決定曲目、發邀請函給名流等等麻煩之外,他也不喜歡在不認識的人面前彈琴。有點傲氣,也有點怕生。
摘錄一段蕭邦對彈奏的看法
「蕭邦教學生應該把所有的柔軟度和智能集中在手指本身。…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訓練指觸,他認為這才是彈琴的初衷和目的。手指應該落在琴鍵上,而非撞擊琴鍵,要輕撫而非敲打。應該以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觸摸同一個琴鍵,才能產生各式各樣的聲音。……在學生的指觸純熟以前,他不鼓勵使用踏瓣,因為他相信聲音必須透過手指產生,而不是藉由踏瓣為中介。」
可是我熱愛踏瓣啊Orz (被敲醒)
矛盾的是,雖然他終生熱愛祖國波蘭,卻無法在波蘭生活。他的藝術和才華,只能在奢華而穩定的環境才能存活下去。他舉止優雅,帶貴族氣質,在法國社交界非常吃得開。一方面身體也瘦弱多病,波蘭的革命氣氛不但不能讓他混口飯吃,還可能讓他送命。但是他不管到哪裡,都會和那裡的波蘭人保持聯絡,也喜歡聘用波蘭裔的僕人,好讓自己在家裡可以說波蘭語。
他和喬治桑的戀情也很奇特。喬治桑對蕭邦的感情,從不在乎,到愛戀,在一起之後又慢慢轉成母愛。而母愛當然不是他想要的,蕭邦苦於肺結核及跟喬治桑之間無法取得共識的感情。
喬治桑的小說《琉克麗霞》裡,把兩人的關係比喻成王子和女演員的愛情。說「王子不安的心,他的嫉妒和他的『病』漸漸開始折磨他,也把她逼得憂憤而死。」(這裡的病是指情緒不穩) 小說裡完全把女主角寫成這份感情的受害者。各種比喻和描寫都擺明了在寫他們兩人,把他們身邊的朋友都嚇壞了。
短短39年的人生(雖然已經比莫札特和舒伯特長了…),寫出許多溫柔而哀傷,美麗而激昂的曲子。前面是抓幾個書裡面我比較想提的點。了解了他創作時的心境和他的性格,感覺更能進入他的音樂。至少會彈得更溫柔一點Orz
接下來貼幾首我喜歡的曲子。Mazurka和波蘭舞曲我比較不熟…所以選圓舞曲和練習曲居多。
Op34-3 華麗的大圓舞曲 (Valentina Igoshina)
好甜蜜的指觸!!!前面幾個音我都喜歡敲得很響像號角一樣XD
不過這樣靈巧的感覺好迷人
Op64-2 (Artur Rubinstein)
聽了Rubinstein彈的愛之夢之後我就變成他的小樂迷
這首是我彈得最熟練的XD
幻想即興曲 (Valentina Igoshina)
op10-12 革命練習曲
今年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的影片
op10-4 (Freddy Kempf)
彈得很棒,可是每次在youtube看這個人的影片,下面comments都在稱讚他的秀髮XD
Waltz no.14
最後附上邁可森版本的革命練習曲。雖然有的古典樂迷不喜歡,不過弄得氣勢很強我覺得很棒。
邁可森似乎擅長把曲子做得很有速度感
我對他手上的皮套比較有意見= =
留言列表